異位性皮膚炎(Atopic Dermatitis, AD)是一種反覆發作的慢性皮膚炎症,特徵是皮膚乾燥、紅疹和劇烈瘙癢。其發病機制相當複雜,主要涉及免疫失調與皮膚屏障功能缺陷兩大環節。患者常有遺傳傾向,屬於「異位性體質」,家族中可能合併有過敏性鼻炎、氣喘等疾病。
以下是異位性皮膚炎成因的幾個重要面向:
- 皮膚屏障缺陷(外在入侵路徑):患者皮膚的表皮結構功能較弱,無法有效鎖住水分及阻擋過敏原。研究在2006年發現,Filaggrin基因的功能缺失突變會削弱角質層屏障,易導致乾燥和穿透性增加,使異位性皮膚炎更易發生。皮膚屏障一旦受損,環境中的刺激物與過敏原(如塵蟎、花粉、污染物等)更容易進入皮膚,引發免疫反應。
- 免疫系統異常(內在免疫路徑):異位性皮膚炎屬於一種過度活化的免疫反應。患者體內偏向第二型T輔助細胞(Th2)的免疫反應,會產生過量的發炎性細胞激素(特別是介白素IL-4、IL-13,以及與癢感相關的IL-31等)。這種免疫失衡導致皮膚慢性發炎、組織受損和瘙癢。而有趣的是,免疫介質(如Th2細胞激素)過度表達反過來又會抑制皮膚屏障相關蛋白的表現,加劇皮膚屏障缺陷。因此,皮膚屏障與免疫失調之間形成惡性循環。
- 遺傳因素:除Filaggrin基因外,研究已發現多種與異位性皮膚炎相關的易感基因,涉及免疫調節及皮膚結構功能。如果父母任一方有異位性皮膚炎或其他過敏性疾病,子女罹患本病的風險明顯提高。
- 環境與觸發因子:環境因素在異位性皮膚炎中扮演重要角色。都市化、氣候乾燥或寒冷地區的發病率較高,這支持所謂「衛生假說」(幼年時缺乏病原刺激可能導致免疫失調)。常見的惡化誘因包括塵螨、花粉、黴菌孢子、動物皮屑等過敏原,以及冷熱溫度變化、濕度過高或過低、衣物摩擦(如羊毛)、香皂清潔劑刺激等外在因素。心理壓力也被證實會誘發或加重異位性皮膚炎的發作。因此,異位性皮膚炎是遺傳體質與環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。
簡而言之,異位性皮膚炎並非單純因皮膚敏感或抵抗力差,而是免疫系統過度活化與皮膚屏障功能不全雙重因素所致。這也解釋了為何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常合併其他過敏性疾病,以及反覆發作、難以根治的原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