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AK抑制劑:異位性皮膚炎的全新口服治療選擇
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常見的慢性過敏性皮膚疾病,與免疫系統的失衡密切相關,患者經常面臨持續性的搔癢、紅腫、乾燥脫屑等皮膚症狀,對生活品質造成極大困擾。隨著醫學進展,除了外用類固醇、免疫調節藥物與生物製劑外,近年興起的「JAK抑制劑(Janus激酶抑制劑)」提供了一種口服、高效、快速起效的新治療途徑,尤其對於中重度、傳統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而言,是一項重要突破。
什麼是JAK抑制劑?
JAK抑制劑是一類小分子口服藥物,主要作用於細胞內的JAK-STAT訊號傳遞路徑。許多與異位性皮膚炎有關的致病性細胞激素(如IL-4、IL-13、IL-31、IL-22、干擾素等)都需透過此路徑來促發發炎反應。因此,透過抑制JAK的活性,可同時中斷多條免疫發炎路徑,有效減緩症狀與皮膚炎症,達到快速且廣效的控制。
三種常用JAK抑制劑與明星產品介紹
-
巴瑞替尼(Baricitinib)
商品名:Olumiant(愛滅炎) – 由禮來製藥開發,是首個在歐洲核准用於異位性皮膚炎的JAK抑制劑。一天一次的口服劑型,具有良好的依從性。除了異位性皮膚炎,也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。 -
優帕達西尼(Upadacitinib)
商品名:Rinvoq(銳虎) – 由艾伯維AbbVie製藥公司推出,為高選擇性JAK1抑制劑,具15mg與30mg兩種劑型。2021年起於多國陸續核准,針對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療效快速且明確,亦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與潰瘍性結腸炎等免疫疾病。 -
阿布洛替尼(Abrocitinib)
商品名:Cibinqo(喜繽果) – 由輝瑞藥廠專為異位性皮膚炎開發,為選擇性JAK1抑制劑。有100mg與200mg劑量,根據患者病情可彈性調整,是目前少數針對異位性皮膚炎開發的口服標靶藥物之一。
臨床療效與研究數據
以Upadacitinib為例,在多項臨床試驗中顯示,其30mg劑量於16週時有約60%至70%的患者達到EASI-75(皮膚病變改善75%)的標準,遠高於安慰劑組的約30%。Abrocitinib 200mg在JADE Compare研究中也有約70%患者達EASI-75,與生物製劑杜皮單抗相比略優。更值得注意的是,部分患者甚至在短短2天內癢感明顯改善,整體在4週內已有明顯療效。
可能的副作用與安全注意事項
JAK抑制劑雖療效顯著,但因干擾多條免疫與生理路徑,仍可能導致一些副作用。常見不良反應包括:
- 腸胃症狀:如噁心、腹痛。
- 呼吸道感染:如鼻竇炎、喉嚨痛、感冒。
- 病毒復發:如單純皰疹或帶狀皰疹。
- 代謝異常:如總膽固醇及LDL升高。
- 肝腎功能指標異常:需定期驗血追蹤。
在類風濕性關節炎等適應症中,有部分年長合併慢性病患者使用JAK抑制劑後發生靜脈血栓、心血管事件或罕見癌症,但在異位性皮膚炎這類相對年輕族群中風險較低。不過仍建議使用前評估個人風險,包括結核病史、肝炎帶原與腫瘤病史等。
用藥注意事項與疫苗接種
JAK抑制劑屬免疫調節藥物,因此使用前須先排除活動性感染,治療期間不建議與其他強效免疫抑制劑併用,並避免接種活疫苗(如鼻噴型流感疫苗、減毒帶狀皰疹疫苗)。可接種非活疫苗(如注射型流感疫苗、不活化帶狀皰疹疫苗)以提升保護力。
總結
JAK抑制劑為異位性皮膚炎治療開啟了新局,具備口服、快速起效與高療效等優勢,對於長期受困於傳統治療無效的中重度患者,是一項極具希望的新選擇。Olumiant、Rinvoq與Cibinqo這三款明星產品,不僅在全球獲得廣泛應用,也為患者帶來生活品質的顯著提升。不過,考量其潛在副作用與免疫調節特性,應由專科醫師進行評估並在嚴密監測下使用,確保療程安全與治療效益。